这张珍贵的黑白照片定格在1977年9月9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。当天,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开放,在众多前来瞻仰的群众中,有五位特殊的参观者格外引人注目。他们身着深色中山装炒股配资中心,神情肃穆地站成一排,向着毛主席汉白玉坐像深深鞠躬,眼中流露出的崇敬之情令人动容。这五位看似普通却身份特殊的人物究竟是谁?让我们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。
时间回溯到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,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。那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日子,从北国雪原到南海之滨,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,亿万人民沉浸在巨大的哀痛之中。工厂的汽笛长鸣,学校的钟声回荡,田间劳作的农民放下农具肃立默哀。在随后的悼念活动中,人们自发佩戴黑纱白花,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深切缅怀。就在这举国哀悼之际,党中央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:修建毛主席纪念堂,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,让后世子孙都能瞻仰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。
展开剩余69%关于纪念堂选址问题,专家们展开了激烈讨论。最初提出的五个方案各具特色:三个选址天安门周边,一个在景山公园,另一个则在香山。主张香山方案的专家认为,香山海拔较高,在此修建纪念堂可以俯瞰北京城,犹如南京中山陵雄踞紫金山之巅,更能体现毛主席的崇高地位。但实地考察发现,香山距离市区较远,交通不便,不利于群众瞻仰。而景山方案则因可能破坏这座皇家园林的整体风貌而遭否决。
天安门区域的三个方案也各有优劣。第一个方案模仿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布局,计划在金水桥前建设。但测量发现,金水桥与天安门城楼间距过近,不仅会影响天安门的雄伟景观,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。第二个方案拟拆除端门改建纪念堂,这显然会破坏故宫建筑群的完整性,与文物保护原则相悖。最终,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天安门广场南侧,这里北望天安门城楼,东西两侧分别与人民大会堂、中国革命博物馆相呼应,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,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。经过反复论证,这个兼顾政治意义与建筑美学的方案获得一致通过。
1976年11月24日,在凛冽的寒风中,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隆重举行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对领袖的无限敬仰,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。他们克服了材料短缺、工期紧张等重重困难,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重大工程。1977年5月24日,这座凝聚着全国人民深情的建筑终于竣工。纪念堂外立面采用福建产的米黄色花岗岩,屋顶铺设山东产的琉璃瓦,整体造型庄重大气,既体现传统建筑风格,又富有时代特色。
1977年9月9日,在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天,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隆重举行。天安门上空晴空万里,广场上人潮涌动。80岁高龄的叶剑英元帅主持大会,华国锋同志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。在随后的瞻仰仪式中,从全国各地遴选的16万群众代表分批进入纪念堂。但最先获得瞻仰殊荣的,是照片中的五位领导人:华国锋、叶剑英、邓小平、李先念和汪东兴。这五位刚刚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,代表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集体。他们缓步走入瞻仰厅,在水晶棺前久久驻足,向这位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老一辈革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如今,照片中的五位领导人都已作古,但他们鞠躬致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卷中。正如纪念堂瞻仰厅墙壁上那17个熠熠生辉的鎏金大字所昭示的: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。这座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,不仅是一座建筑丰碑,更是一座精神灯塔,永远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纪念堂的金字匾额上时,前来瞻仰的人群早已排成长龙,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,这份跨越时空的敬仰之情,正是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